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2007年人才發展報告建議,政府應該把縣市級大學辦成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大學,將職業教育逐步擴展到經濟狀況較好的縣市級城市,從而緩解普通高中飽和難消化與基層實用人才匱乏的雙重矛盾。
1984年7月,我國第一所縣市級公辦大學——沙洲職業工學院,誕生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沙職」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是解決農民子弟上大學的問題。其優勢在於低廉的教育成本,以及和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的聯繫。其後20年間,山東、福建和江西等省又相繼成立了8所類似的「農民大學」。
人才報告的執筆人調查發現,發展縣級優質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對於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反過來,這又給低迷不振的職教提供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又很缺乏。此種情況在西部地區尤其突出。那裡既留不住自己的人才,更無法吸引「孔雀西北飛」。此外,廣大的農民及其子弟上大學的願望仍呈上升趨勢,迫切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發展。
與此相對照的是,在普高和高職集中的大中城市,卻出現了大學生等的就業難題。許多研究人員已經建議,希望國家廣開基層之門、西部之門,引導畢業生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然而,這種建議還存在諸多現實障礙有待消除。在大中城市完成學業的畢業生們實際上並不願意去或者回西部、基層。
在這種情況下,人才報告提出的方案是,將高等職業教育「向前移」。即在目前大學集中在省會城市的狀況下,在大中城市大學已趨於飽和的情況下,把職業技術大學(職業大學)逐步向地市級城市、經濟狀況較好的縣級城市推進,經濟條件一般的縣發展職業中專,有條件辦職業大學的縣發展職業大學,以拉近求學人員與學校的距離,降低上學成本,拉近地方經濟發展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的距離,降低人才使用成本。
人才報告舉了山東濰坊科技職業學院的例子。山東半島經濟圈的形成,其製造業基地的建設以及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49位的壽光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都需要大量優秀的高等職業教育高專人才。因此,壽光當地政府對縣市級大學的重視和投入意識非常強烈,學院教師工資由壽光市財政全額撥付,並且壽光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財政局5年內分期資助學院8500萬元,其中2005年撥款1600萬元,辦學經費有了非常穩定可靠的來源。學院培養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也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持,用濰坊市委常委、壽光市委書記徐振溪的話說:「沒有濰坊科技職業學院的畢業生,就沒有壽光市經濟的迅速發展。」
不過,縣市級大學的現狀還遠不能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的規模相適應。這固然是一種缺憾,但也昭示了一種可能。人才報告認為,建立在縣市級大學大發展基礎上的「高等職業教育前移」,能夠破解教育資源不均衡的衝突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