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經濟正緩緩復甦,但美國總統奧巴馬也不得不承認,失業數據仍然居高不下,很多失業者正面對一個現實:失業無事在家實在是很久了,《華爾街日報》特為此作出專欄報道。
電腦專家比爾·雅谷斯(BILL JACOBS)已經失業九個月,一直在找工作,卻毫無所得。每次見工時,人家問他第一句便是:你是何時失業?為何失業這麼久也不去找工?結果是失業越久,找工越難,長期失業的月數,是阻礙比爾獲取新職的門前石。
再看自通用汽車退休的謝利·包華(JERRY BROWER),他一直給失業的同事打電話,鼓勵他們繼續去找工。美國現有一千五百萬人失業,其中三分之一(即五百萬人)屬於經濟學家所談的“長期失業者”,也就是失業已有二十七個星期之久。現今找工如此艱鉅,對他們來說,挑戰更大。因不少人開始意志消沉,技術後退,可能成為永久性失業者,不少僱主更敬而遠之。由於士氣低落,一些失業數月之人逐漸淡出就業大軍,轉而提前申請工會退休金或社會保障福利,又或試圖參加政府其他計劃,如為無工作能力者提供的救援。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籣斯·基茲(LAWRENCE KATZ)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布魯士·邁雅(BRUCE MEYER)上世紀八十年代進行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失業的時間越長,找到工作的機會就越小,現在的問題是,失業超過二十七周的工人約佔總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的比例。他們又發現,即使失業者近日找到工作,所得工資又會較以往或事前心中已低估的更為下降,不少人為之氣結,開始放棄去找工。
眼見如此,很多失業者改向政府申請無工作能力的救濟金,只要提出證據證明自己身體有毛病,一年內未能工作,就可以得到援助。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嬰兒潮開始老化,參與該計劃的人數也上升,到今年八月,美國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已收到了一百九十多萬份該類申請,較去年同期增多了百分之二十五。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托(DAVID AUTHOR)指出,嚴重的經濟衰退會令很多本來可以繼續工作者申請無工作能力的政府救援。就像一種疾病,一旦申請,等於退出勞動人口市場,進入政府救助行列。這種做法會對聯邦政府支出產生惡劣的影響,去年美國政府為此多支出了一億○六百萬元,相當於聯邦政府總支出的百分之四。驚人的是,這個數字較前年增多了三分之一!
社會安全局首席精算師史蒂芬·戈斯(STEPHEN GOSS)表示,二○○九年到二○一○年之間,國內經濟非好景,屆時起碼又會多出一百萬人申請無工作能力的救援金。再過多一年,又會再多五十萬人,情形令人咋舌。
美國政府之所以對這批長期失業者採取這種補助方法,主要是為了避免有人不滿時局而鬧事,產生負面影響。但這又令失業者變得懶散,從而不去工作,加重了政府負擔,叫政府進退兩難。